市工信局2024年半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4-07-22 15:30 来源:本网字体: [ ]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24-07-22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4-00349
  • 责任部门:


今年以来,市工信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求,聚焦“9610工程,立足推进新型工业化,锻造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产业、服务企业,着力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一、今年以来工作情况

(一)工作成效

1.形成合力抓攻坚。聚焦“十个方面取得突破”的24项具体任务全面发力,有序有效推进全市制造业攻坚行动。一是高位推动。文华书记亲力亲为,亲自谋划确定攻坚任务,为制造业攻坚把航定向;文定市长多次赴国家部委和省直部门推动重点难点问题,并赴省里参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答辩,为争取试点加分;黄强副书记领衔推进制造业攻坚,并实地推进湖口1500亩用地、江铜铅锌等问题;水连副市长每周调度石化芳烃、江铜二期等重大项目,每10天调度大湖塘钨矿项目;立新、红梅同志一线分片现场推进挂点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效。二是创新机制。每一项攻坚任务明确了一名市领导、一名市直部门分管处级领导、一名市直部门责任干部。坚持结果导向,一个攻坚任务设立一个攻坚小组,并招募配备一名“攻坚手”,制定一个可量化的攻坚计划,定任务、定措施、定人员、定节点。建立对标推进、分级调度、挂牌预警、派单办理、督查督办和考评问效等六项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攻坚难题的解决落到实处,有效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问题28个。三是合力攻坚。市领导亲力亲为,市直责任部门担当作为,县(市、区)积极响应,形成了市县一体、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攻坚局面。150万吨/年芳烃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大湖塘钨矿暨钨产业园项目、修水百亿模具数字产业园项目、中国电信鄱阳湖智算中心项目等加快推进。我市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本次试点全省唯一地市。瑞昌经开区调区扩区获批,柴桑区调区扩区通过省发改委评审;处置闲置用地、低效用地939.4亩、1915.4亩,占目标任务比重52.2%、59.9%。石化盈科公司落户获得中石化总部批复,庐山植物园创建评估材料已报国家林草局。对接22条百亿产业项目信息,投资109亿的五洲特纸浆一体化项目签约。

2.深挖潜力抓运行。今年以来,我市克服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等不利因素影响,工业经济承压前行,稳中有进。一是工业经济稳中有升。全市工业指标实现“三提升”:工业发展速度有提升,1-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3%,较上月提升3.3个百分点;工业应税收入有提升,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应税销售收入自4月份以来摆脱负增长,1-5月同比增长3.0%,较一季度提升3.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增速有提升,全市1-5月工业用电量增速(13.25%),总量和增速列全省第二,较一季度提升4个百分点。制造业用电总量和增速均列全省第一。二是重点产业稳中向优。1-5月全市9条重点产业链呈现“4增5降”的发展态势,其中有色和石化化工产业链发展形势较好,营收分别增长42.1%、8.5%,较1-4月提升12个和4.3个百分点;食品和钢铁产业链实现转正,营收分别增长7.6%和1.2%,较1-4月提升26.5个和4.3个百分点。建材产业链受房地产市场影响,营收同比负增长,但降幅收窄4.7个百分点;纺织服装产业链受强审和数据核减、西方国家“脱钩断链”战略、原材料价格上涨、今年气候偏暖等因素影响,营收同比负增长,但降幅收窄4.3个百分点;另外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链分别收窄降幅4个和2个百分点。三是重点企业势头良好。九江石化今年以来一直处于满产状态,1-5月实现营收229亿元,同比增长4.8%;九江萍钢克服价格下降影响,实现营收117.4亿元,同比增长12.3%;心连心、江铜铅锌1-5月分别实现营收45.9亿元、42.2亿元,同比增长55%、45%,全年营收均有望过百亿;德福科技实现营收32.5亿元,同比增长32%;赛得利(中国)生产平稳,1-5月实现营业收入30.28亿元、同比增长0.46%;贝特利新材料二期投产,1-5月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831%。

3.同心协力抓投资。紧抓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持续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落实落细,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强劲动力。一是重大项目加速建设。天德普储能、通俊电子科技智能终端、程疆四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心连心延链补链、江铜铅锌二期、天赐新材料循环产业园、琥珀新材料高端铜箔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科院生物年产20万吨乳酸及13万吨聚乳酸、蓝星星火“凤凰项目”、瑞华智能新能源设备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今年1-5月,全市纳入省平台调度的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60个,总投资3274.99亿元,计划固定资产投资2298.46亿元,其中:计划新开项目170个,已开工129个,开工率75.88%;续建项目190个,已完工73个,完工投产率38.42%。二是技术改造有力推动。准确把握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机遇,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技术改造投资方向和投资指南,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全市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蝶变”升级。1-5月,纳入省平台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共159个,同比增加3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836.98亿元,计划固定资产总投资670.77亿元。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97个,已开工项目84个,开工率86.6%;续建项目62个,已完工或部分投产项目27个,完工投产率43.55%。同时,在前期摸排基础上,以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为申报方向,全力组织有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需求的企业申报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项目。全市首批上报项目262个,我市通过项目68个,总投资额280.1亿元,贷款需求82.2亿元,项目数、总投资额、贷款需求均列全省第一。三是引导基金效应放大。截至2024年6月底,基管办备案项目50个,累计尽调项目65个(含初步尽调)、尽调基金管理机构32家。先后召开16次市基管委会议。经市基管委批准,市引导基金共参与设立子基金7支(数字产业子基金、慕华科创子基金、永修有机硅产业子基金、交信新基建基金、经开区区域子基金、共青城市区域子基金、柴桑区区域子基金),子基金规模合计82亿元,认缴规模32.49亿元;设立专项子基金9支,其中已投项目7个(优必选、中华食品、优地科技、猎户星空、心鉴智控、爱升精密、博莱高科),投资规模15.52亿元,已过会待投项目2个(修水模具产业园、都昌东都UTG),待投项目子基金总规模合计13.03亿元。

4.竭尽全力抓服务。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水平,建立责任分明、任务清晰、要求明确的服务工作体系。一是政策机制更加完善。1月,出台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作方案》,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4月,出台了“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企业帮扶”三项竞赛机制,营造全市工业经济“赛马比拼”浓厚氛围。6月,出台“跑订单、拓市场”实施方案,帮助企业增订单、创品牌。二是对接合作更加深入。4月28日,我市成功召开全市石化化工产业链供需对接会,68家企业参会,心连心等16家企业现场签订供需合作框架协议。1-5月,全市组织开展产销对接活动202场,合作项目178个,签约金额45.3亿元;开展产融对接活动225场,授信企业3971个,授信额度199.6亿元,已发放贷款金额160.9亿元。三是企业帮扶更有成效。5月,我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千个部门进千企、精准帮扶促发展”专项帮扶活动的实施方案》,在“1+1”结对帮扶模式的基础上,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规(含退规)工业企业及新招引的项目三个维度进行全面帮扶。1-5月,共围绕“9610”工程收集重大问题261个,办结256个,办结率98.1%;其中市本级产业链共收集重大问题73个,办结73个,办结率100%。

(二)特色亮点

1.我市成功入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公示“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我市成功入选,将获得奖补资金1亿元。本次全国竞争性评审,我市精选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电子电器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3类细分行业作为试点,选定430家行业企业作为数字化改造重点对象,示范带动全市制造业企业加速转型,达到“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效果。

2.我市成功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6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公示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市成功入选。将围绕“以融促产”“以产兴融”两大路径,全面推动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为我市构建具有九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3.九江有机硅产业集群上榜中国百强集群。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公布2024年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名单,九江有机硅产业集群成功上榜。九江有机硅产业集群以蓝星星火有机硅、卡博特、润禾有机硅、海多有机硅等链主企业为引领,聚集了一批产业链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和隐形冠军,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形成了“国际领先、国内龙头、省内唯一”的特色产业集群。

4.我市4家化工园区入选全国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赛迪顾问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重磅发布《2024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研究》报告,我市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九江石化产业园、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星火工业园、彭泽工业园区矶山化工园区入选全国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数量居全国第二,占全省的80%。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工业增速指标与实物指标不匹配。1-5月份工业用电量(85.82亿度)为全省第一,同比增长13.25%,列全省第二;制造业用电量(71.56亿度)和增速(25.45%)均列全省第一,实物量指标支撑有力与工业增速背离现象突出,存在着大幅度的“剪刀差”,以工业用电情况为例,全省1-5月份工业用电增长速度7.3%,支撑了全省8.9%的增长速度,我市工业用电量增速为13.25%,但工业增长速度-3.3%。二是企业订单减少。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部分欧美国家滥用贸易保护主义,造成需求不振、订单不足等问题。据工信部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有53户企业参加),今年5月份工业企业新签订订货量与2023年同期相比,仅有30.19%的企业同比有所增长,其中出口订货量更是只有9.43%的企业保持增长,企业反馈最多的问题就是订单不足。三是生产成本持续走高。近期众多大宗原材料、基础工业品价格持续走高,叠加我省用电成本偏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1-4月份,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6.4元,较2023年全年提高0.3元,较2023年同期、2022年同期分别提高1元、3.5元。四是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化突出。今年以来,龙头企业呈现出更强的韧性,九江石化、九江萍钢、心连心、江铜铅锌、德福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1-4月,百户重点工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8.1%,比其他中小企业(-12.3%)高出20.4个百分点。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精准研判形势,强化工作举措,全力抓好各项重点工作,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以决胜之心稳运行。一是强监测。密切关注美西方政策、基础工业原材料及主要工业产品价格走势,及时掌握税收、信贷、用电、进出口等实物量、前瞻性指标的变化情况,配合做好工信部重点工业企业问卷调查工作和全省运行监测平台数据报送工作,全方位加强工业运行穿透分析、监测预警。二是扩增量。根据摸排,今年我市共有87个新增营收过5000万元的工业增长点,下一步将持续监测调度,推动增长点变成实实在在的增量。同时加大企业入规力度,帮扶科院生物、云威锂业等一批临规企业尽快升规入统,形成工业新支撑。三是强帮扶。一方面做实“千个部门进千企”专项帮扶活动。压紧压实各级帮扶单位责任,汇聚全市各地各部门的力量,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为企业解决一批实实在在的困难问题。大力宣传企业帮扶典型做法,营造助企爱企惠企浓厚氛围;另一方面要按照“跑订单、拓市场”的活动方案,积极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帮助企业走出市场低迷、订单不足的困境。

(二)以攻坚之势抓推进。一是在攻坚任务上再发力。紧扣“9610”工程年度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攻坚力度,聚力抓好制造业十大攻坚突破、24项攻坚任务,全力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二是在设备更新上再发力。抓紧出台《九江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计划》,明确工作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按照工信部有关要求,全力组织有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需求的企业申报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项目。三是在项目建设上再发力。加大项目服务力度,继续全力推进九江石化150万吨/年芳烃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大湖塘钨矿暨钨产业园项目、心连心延链补链、江铜铅锌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三)以克难之举促转型。一是强化建章立制。制定入企诊断、数字化改造服务规范,制定资金管理、服务商评价、数字化转型过程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全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步伐。二是完善服务体系。遴选全流程、评估验收等服务机构,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化诊所、数字专员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数字产品应用超市,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撑。三是强化竞争力培育。加快引进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建设数字人才培训基地、数字技术工程师评价中心,培育软件服务业和智能装备产业,着力为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赋能。